
明朝末年的燕京,戰亂未止,卻突然傳出一條震動朝野的流言。有人說原任蓟辽总督的袁承焕遭遇了極其殘酷的刑罰,傳言中的場景猶如地獄般血腥與喧嘩並存:有人聲稱刽子手按部就班地割肉,民眾按份買賣,肉與酒混合以生吞,長街之上滿是血跡與嘈雜的叫價。這樣的說法在京城瘟疫般地蔓延,讓人心中不由自主地共鳴著對袁承焕命運的猜測與同情,也讓人不禁追問:到底是誰把他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? 崇祯二年的京城再度陷入緊張。當皇太极的八旗騎兵被袁承焕手中的西洋大炮擊退,長安城外的危機似乎得到暫時的解除,袁督師正帶著尚未平息的追擊之勢奔波在前線與京師之間,卻忽然接到一道聖旨:立刻回京議軍饷。袁承焕夜裏披星趕路,回到紫禁城時,迎面而來的不是掌燈的侍衛,而是一連串的質問與責問。崇祯帝一見袁,便冷喝道:你可知你是在判國投敵?他又追問:你是否為了巴結皇太极,擅自殺害毛文龙以取寵?你是否把引兵入关當作事先的計謀?為何皇太极尚未抵京,你就已先到達?這一連串的指責像刀子般刺向袁承焕的心臟。曾經給他恩寵與厚禮的皇帝,如今的語氣與目光卻讓人覺得寒意刺骨。袁承焕沉默不語,既不辯解也不抗辯,仿佛心房被冰透,他的光鮮往日顯得愈發遺落,讓旁人看見一個曾被信任、如今被誣蔑的官員在燭光下慢慢崩解。 幾年前,後金軍薈然入關的所在之關,原本由蓟辽总督刘策掌管。袁承焕得知之後,立即率兵出京救援,認定自己有功於國,理應受到朝廷的信任與保護。然而朝中大臣的眼中往往只看見結果,不見過程;有人牢牢相信袁承焕早已為了清兵入关而假意放行,於是紛紛指控他與後金有勾結,甚至在議論之中將其冠以叛逆之名。朱由检對此也深感懷疑,難以確信。更有一層隱情,京城周邊廣袤的田地、豪宅多歸朝中高官所有,清軍在城外焼殺掠奪,致使這些財產遭受重創與流失,許多大臣把這份憤恨算在袁承焕頭上。崇祯心中既想成就一位中興之主,卻被現實的殘酷撕得粉碎。於是他決意以斬草除根的方式來解天下之恨,照理說毛文龙之死的決斷也在其心中清晰如鏡。至於所謂與皇太极暗中和談的傳聞,只是虛虛實實的影子,不值一提的浮雲。此時的明朝,已不是能與皇太极正面硬碰硬的對手。
展开剩余31%发布于:天津市和兴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